资讯频道首页 | 会员论坛
您所在的位置:东阿信息港 > 资讯频道 > 花边杂烩

内蒙古泥萝卜毒死蜱超标129.5倍!这不是天灾,是人为“毒萝卜”

发布:2025/9/12 11:11:17  来源:网络  浏览次  编辑:佚名  分享/转发»

近日,内蒙古市场监管局的一份抽检报告让全国消费者不寒而栗:某超市销售的泥萝卜中,毒死蜱残留量达到 2.59mg/kg,超出国家标准 0.02mg/kg 高达 129.5 倍!

这意味着消费者每咬一口萝卜,都相当于在直接饮用 “农药汤”。更令人忧心的是,这种被明令禁止在蔬菜上使用近九年的农药,至今仍在我们的餐桌上肆虐。

毒死蜱绝非普通农药,而是潜伏在餐盘里的 “神经杀手”。作为有机磷类杀虫剂,它能高效杀灭地下害虫,但对人体的危害同样触目惊心。



长期摄入超标残留的食物,会引发头痛、恶心、肌肉抽搐等症状,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。医学研究显示,儿童对毒死蜱的敏感度是成人的 3 倍以上,微量超标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,留下终身发育隐患。

内蒙古的 “毒萝卜” 并非孤例,而是全国性食品安全危机的冰山一角。农业农村部 2022 年通报显示,山东潍坊的普通白菜、河南商丘的芹菜、广西南宁的韭菜等多地蔬菜均检出禁用的毒死蜱。

就在去年,甘肃张掖农民郭某因种植的芹菜毒死蜱超标 21 倍(实测 1.08mg/kg,标准≤0.05mg/kg),被法院以生产、销售有毒、有害食品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。



无独有偶,云南曲靖女子徐某某在韭菜上违规喷洒毒死蜱,即使两次被行政处罚仍屡教不改,最终同样获刑半年缓刑一年。

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:农药残留超标已不是简单的质量问题,而是危及公众健康的刑事犯罪。

然而,法律的威慑力在执行中常常大打折扣。内蒙古某旗市场监管局通报显示,当地超市销售的毒死蜱超标芹菜,因 “首次违法”“及时召回” 等理由被免于行政处罚。

这种 “首违不罚” 的柔性执法,本意是给企业纠错机会,却在实际操作中沦为违法者的 “护身符”。对比甘肃菜农销售 300 斤超标芹菜获利 500 元即被判刑的案例,监管尺度的失衡令人咋舌。



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农药源头管控的全面失守。尽管农业部 2016 年第 2032 号公告就已明确禁止毒死蜱在蔬菜上使用,但在广袤的农村地区,这种农药仍在地下市场隐秘流通。

一位菜农的坦言道破天机:“毒死蜱便宜又好用,一瓶能打三亩地,比生物农药划算多了。” 这种 “成本优先” 的畸形逻辑,让违法使用禁药成了部分农民的 “理性选择”。

建德市市场监管局分析指出,土壤中累积的毒死蜱会被作物根系吸收,加上施药后降解时间不足,导致残留量居高不下。

面对这场人为制造的 “农药危机”,科技手段正在打开破局之道。



要彻底铲除 “毒萝卜” 滋生的土壤,必须构建 “监管铁腕 + 技术赋能 + 制度保障” 的三重防线。

首先应强化执法震慑,对违法使用禁药行为 “零容忍”,取消食品安全领域的 “首违不罚”,让法律真正成为不可触碰的 “高压线”。

其次需加大政策扶持,将生物农药补贴比例提高至 50% 以上,通过技术培训让农民掌握绿色种植技术。

最重要的是建立全链条追溯体系,给每棵蔬菜贴上 “身份证”,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。

食品安全无小事,民生底线不容突破。当禁用九年的农药仍在餐桌上横行,当 “毒萝卜”“毒芹菜” 不断侵蚀公众健康,我们更需要反思:在农产品数量安全得到保障的今天,如何守护 “舌尖上的安全”?



内蒙古的超标事件应成为彻底整改的转折点,让法律长出牙齿,让科技筑牢防线,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吃得安心、吃得放心。正如网友所言:“衣食安全刻不容缓,严惩不贷常抓不懈,这才是利国利民的功德无量!”

声明:取材网络,谨慎辨别

相关文章

网友评论

评论加载中...
推广链接

网站首页 | 分类信息 | 企业商圈 | 东阿论坛

免责声明: 本站所有新闻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新闻文章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!

(特别声明:视频、图文版权属于原作者,如构成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,会在第一时间删除!删稿请发至邮箱:4143080@qq.com)

Copyright © 2003-2009 www.dadonge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